张元永,1969年4月出生于山东费县,中共党员,费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。在沂蒙精神的滋养下,他从一个小加工厂起步,将企业发展成年销售收入2.8亿元的食品级塑料包装材料生产企业,同时积极投身公益慈善,成为“慈心临沂・善行天下”的靓丽名片。
创业不忘回馈社会,倾力为残疾人“授之以渔”。1999年,32岁的张元永从费县塑料厂下岗后,租下简陋厂房从事塑料编织袋半成品原料加工。此时,一位下肢残疾的邻居求他给份工作,联想到自己下岗的困苦,张元永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考虑到残疾人工作的困难,他每天给这位残疾人邻居发放两元特岗补助,这在当时足以支撑一个人的基本生活。
从那以后,张元永便将促进残疾人就业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。他根据残疾的类型和程度,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工种和岗位,将残疾人职工安置在终检、平缝、圆织、拉丝、保洁等岗位。随着企业的发展,残疾人职工人数不断增加。2000年,厂房扩大到900平方米,新招30名员工,其中8名是残疾人,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天4元。2007年,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,建起全产业链,120人的队伍中,残疾人职工达46人,补助上调至每人每天10元。2012年,厂房扩至8000平方米,招聘260人,残疾人有93人。
然而,2015年,一场暴风雪压垮了大部分厂房,多半设备受损报废,企业陷入瘫痪。看着残疾人职工无助的眼神,张元永毅然举债2000万元重建工厂,只为给残疾人职工一个就业岗位。半年多后,企业重生,420多人的职工队伍中,残疾人职工达到185人,占比44%。企业先后获评山东省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,还与益海嘉里集团达成合作,新建产业园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。2012年,时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视察公司,对张元永的助残事迹给予肯定。
践行“有爱无障”理念,打造宜居宜业“幸福家园”。随着残疾人职工队伍的壮大,张元永思考如何让他们在企业里工作好、生活好、有尊严。他秉持“就业为基、生活为要、关爱为重”的理念,落实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”的要求。
公司成立党支部,打造“利责并重、德善同兴”党建品牌,推选入党积极分子,发展残疾人员工党员,引导他们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。成立公司残协,保障经费、场所和人员,定期开展联谊活动,维护残疾人职工权益,增强他们的归属感。
打造“如康家园”残疾人之家,设有心灵港湾、工疗室等功能区域。成立助残志愿者服务队,建立“一助一、多助一”服务关系,营造残健融合的良好氛围。建设无障碍设施,生产厂房三层楼安装12部无障碍电梯,通过“国家多层工业无障碍标准化车间”验收。
为减轻残疾人职工生活负担,企业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,单身职工拎包入住集体公寓,夫妻双职工入住“两室一厅”公寓,餐饮、住宿、水电费用全免,“五险一金”个人部分由企业代缴。设立培训中心,聘请专业人员授课,让残疾人职工掌握多种技能。关心残疾人职工精神生活,设立“心灵港湾”,促成19对残疾人职工组建家庭,这里成为了残疾人的“幸福家园”。
心怀大爱传递温暖,融入慈心善行“星辰大海”。沂蒙的传统文化和创业历程,让张元永心怀慈爱。他担任多个公益组织职务,积极参与敬老拥军、扶残济贫等公益活动。重要节日节点,他带头捐款,近年来累计投入公益慈善资金100余万元。他向县残联、特教学校、康复中心等捐赠物资,出资解决烈士家庭农产品滞销问题,资助学子、为患病女孩捐款,为老人发放节日礼品。在脱贫攻坚中,他安置400余名残疾人就业,带动200多个家庭致富。2017年,他助力建设益海助学中心,为100余名孤幼儿童提供温暖的家。
张元永用行动诠释“利责并重、德善同兴”的文化和助残诺言,荣获“全国助残先进个人”“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“临沂市道德模范”等多个荣誉称号,成为践行和传承新时期沂蒙精神的一颗璀璨的慈善之星。